今天下午开例会,在讨论中,感觉受益匪浅,自己也有一些体会,写日志一篇mark之。
1.关于选题:
计算机作为一门工程学科,选题其实最大的来源还是工程实践,也就是工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。但是,作为学术研究来讲,就需要把工程中的具体问题挖掘出来,形成一类问题,或者说一个问题模型。比如说,我们在芯片设计中会碰到关于两个时钟域的同步问题,也许从工程角度,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解决,某个时钟域每隔一定时间发送时钟信息给另外一个时钟域;但是,从研究角度,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抽象:其实这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分别分布式系统的时钟同步问题,这又涉及到了各种情况,节点数的多少,消息传递的延时与误码率,时钟频率是否相同,等各种情况,当我们想到这一层的时候,我们的一个小工程问题就已然变成一类问题或者一个问题模型,其应用领域也大大扩宽。
另外,就是要注重选题对整个学科的意义,这一点对于做理论(发JACM这类的期刊)的尤其重要,比如说上面的时钟问题,其意义就非常重大,现代计算机的任何运算都是通过时钟来同步的,对于分布式系统来说,时钟同步就至关重要。(其实,正如cyj师兄所言,时钟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是一个大问题,比如说在物理学,把时钟问题搞清楚了,相对论也就出来)。
2.关于问题的切入点
对于大部分问题,其可研究的方面有很多,还是拿上面的时钟同步问题来讲,我们可能关注同步的误差,也可能关注同步时间,对于同步所耗的时间,可以细分为平均同步时间,最优以及最差的同步时间。
由于精力与文章篇幅所限,我们不可能对问题的任何方面都去考虑,任何方面都得到一个最优解。这时候就要求我们要从某一个角度去切入。个人认为,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该点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点,并且之前没人做过(别人做过的,去优化,除非有本质的提高,比如O(N)变成O(logN)否则意义都不大),比如说同步时间(之前很多文章都是对误差进行讨论)。
当然,切入问题的最高境界就是发现新的问题,新的领域,比如说关系数据库,图灵机模型,不过,这只是天才才能做到,我等庸人不提也罢。
3. 关于问题模型的建立
当问题切入点确定以后,就必须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,为了简化模型,在对问题结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在模型中舍弃一些次要参数。
有时候,即使对某些参数进行了舍弃,模型可能还太复杂,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对模型中的某些参数进行限定。而这种限定有的不会减少模型的适用性,有的则会。
还有一个方面的考虑就是纯功利性的,那就是为了使我们所用的算法的结果更好,更有震撼力,从而文章更容易发表,也需要对某些参数进行限定(也许以后的优化工作就可以集中于减少这种限定)。
4. 关于结果的展示
当问题模型建立好后,并且我们采用了某种算法进行解决后,就需要展示结果了。
首先,展示的方式,对于理论问题,则往往只需要理论计算和证明;而对于工程问题,最重要的是试验结果(虽然很多实验结果都是在特定参数呈现的),当然,有理论支持更好。
实验结果展示的另一个方面,就是对比,要是前人有做过类似工作,就必须和前人比,尽管可能其切入点不一样。倘若没有前人做过,就必须找一种比较容易想到的算法进行比较。
That’s all~
btw:小记一下今天看到的雷事:
今天在未名空间看到一个新闻,讲的是我D的记者招待会,有以下雷人内容:
记者: LiuXB妻子LiuXia为何被软禁?
马朝旭:我不认识你提到的这个人,你说的情况我也不了解。
记者: 难道你不知道LiuXB吗?
马朝旭:你刚才说的是他妻子。
我觉得甚雷,于是在oops-tech group 上分享了,谁知道,grapeot速度回复了一条更雷的:
和一个单纯MM聊天
“你知道武藤兰么?”
(MM摇头)“不知道”
“你知道小泽圆么?”
(MM摇头)“不知道”
“那你知道宋慧乔么?”
(MM大吃一惊)“她也拍那种东西?”
雷事完了,最后说一句,做人莫装纯,装纯遭人轮,人如此。。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